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首页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穿成校草后妈,创飞霸总全家贩剑红衣身上穿,掌声送给整活人重生八零:开局去父留子相顾无他【长相思相柳视角】惊!穿成退伍京圈大佬的联姻妻子重生后,孤儿变团宠小锦鲤心理罪:悬案迷踪被换亲,她嫁未来暴君种田逆袭凡人修仙:开局一张混沌符昨日青霄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二十八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三页,寅二、破斥。

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在根本上的安住,第二个是在枝末上的对治。我们先讲根本上的安住。就是说菩萨应该要生起菩提心,菩萨应该依止菩提心来广修善法。但是当我们在修学善法的时候,到底我们的标准在哪里?我们不能够像凡夫一昧的着有,也不能像二乘的偏空。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要建立一种中道的思想来调整自己,随时要调整自己的布施的行为、持戒的行为、忍辱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善法安住在一种中道的观念当中。

那么这个中道的观念到底是什么呢?蕅益大师把十番显见作一个总结:其实十番显见就是告诉一个菩萨要保持不变性跟随缘性,有所不变、有所随缘,有所坚持、有所让步,最后是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你就是在学这个道理。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云何应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安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随时修正自己,才能够很快速地成就如来密因,才能够很快速地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这种坚固不退的功德?我们就是要从这个地方去学这个道理,明白道理,以道理来自我修正。

那么前面佛陀是破除和合,这以下是破斥“非和合”。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破非和,第二个破非合。在破非和当中,前面第一段“举法标列”已经说过了:假设是完全不和合,那么到底是不跟光明相和合,还是不跟黑暗相、通达相、阻塞相和合?提出四种相状。

我们看下一段“审其畔处”。我们看经文: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好,我们先看,当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一种光明相的时候,这一念心跟光明相的相互关系假设是完全不加以参和、是完全分离的,所谓“若非明和”,说这一念明了的见分去接触光明相的时候绝对跟它是分离的,两个是互不相干的,那么“则见与明,必有边畔”。两个东西完全不相干,这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光明相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从这个地方之前是光明相,从这个地方之后是见分。因为两个都没有接触,都没有参和,那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那么,你阿难尊者应该从这个地方去好好地仔细观察,“何处是明?何处是见?”你说什么地方是光明的界限,什么地方是见分的界限?因为两个完全没有参杂,应该有界限,那么界限到底在哪里?“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前面是说明光明的界限跟见分的界限,这个地方进一步说明,见分跟光明相以什么当作一个界标呢?它们中间有没有一个界限可得呢?就提出这个问题。

以下佛陀就正式破斥了。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去接触光明相的时候,假设两个完全是分离的、是没有接触的,那么在光明的范围当中就找不到能见的见分。因为这两个不互相参和,光明相里面没有能见的见分,见分当中也没有光明相。那么这样就有问题了,这两者就不相及了。见分跟光明相两个不互相接触,光明是光明,见分是见分。这样我们自然就看不到光明的相状,因为两个没有接触,你连光明相都看不到,“畔云何成”呢?你连光明相都看不到,更何况两者交接的边际在哪里,你怎么见得到呢?你说你这一念心见到光明相,两个都完全不加结合,是彼此分离的,那你怎么看得到光明相呢?所以这个不合道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黑暗相、通达相乃至于种种的阻塞相的道理,也是这样的。

我们在学唯识学的时候,有两个观念,说是境由心生、心随境转。外境是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今天会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说穿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然后,我们第六意识再去攀缘这个境的时候,我们讲“心随境转”,自己变现一个境,然后自己被这个境所转。那现在有问题了,我们这念心接触外境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完全分离的,这两个会有作用。

比方说,像你的心,你去思惟你欢喜的亲属,想到你的父亲母亲、对你有恩的人,你心里会产生欢喜的感受;想到你的冤家,想到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心里会感到不快乐的感受。这是事实。怎么能够说你这一念心跟外境完全是分离呢?不可能嘛。你看孟子。孟子是亚圣,他是善根多强的人!他小时候住在一个菜市场旁边,他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菜市场大家在卖菜的境界,整天就学怎么样卖菜,怎么样把菜整理得很干净。他妈妈想,完蛋了,这个人长大以后就是卖菜的!于是赶快搬家,搬到坟墓旁边。在坟墓旁边,他的心跟坟墓的外境接触,就是怎么样去扮演祭祀,祭祀祖先,做这个仪轨。后来他母亲一看,还不对,把他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就学习人家读书,后来就变成亚圣。如果他妈妈不搬家的话,孟子可能就变成一个很高明的卖菜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确是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我们心会怎么样?心随境转。所以你不可以说完全不和合,这不合道理。

我们把“非和合”跟“非不和合”作一个总结。就是说,外境不能改变我们,但是它可以影响我们。它不能完全改变,因为你还有主导性,因为它没有真正和合。但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慢慢地影响你。它不能改变,要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

我讲实在话,一个人会犯错,你说:诶,外境改变我。不对!你有选择权。它只是影响你,你不能说外境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我讲过很多次,是你自己要改变,没有一个人会让你改变,不可能!所以你一个人要颠倒,佛陀都没办法。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有人堕三恶道。外境可以影响我们,但是外境不能真正改变我们。你能够把影响跟改变抓到,你就知道,哦,原来什么叫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个中道的思想就抓到了。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用功,你就知道怎么善知取舍。这个地方是“破和”。

卯二、破非合

【图一】

这以下卯二,破非合。

前面的“和”是一种互相的参杂,这个地方的“合”是一种互相的结合。我们看经文: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当我们这种微妙的见性生起一种见分的了别功能的时候,假设跟外境是完全不和合、不结合,那么到底它是不跟光明结合,还是不与黑暗结合?还是不与通达结合?还是不与阻塞结合?也是举出了四种情况。

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假设我们的见分是绝对不与光明相结合,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能见的见分去攀缘相状的时候,两个没有真正的结合,这样子呢,“性相乖角”。性指的是见分,它是一个心法;相指的是光明相,是一个色法。如果完全没有结合,那么这两个应该是互相乖违,各处一边。各在一边,两个都没有接触。举一个例子,就好像耳根跟光明相一样。这个光明相,耳根根本没办法攀缘,是要眼根攀缘光明。耳根的活动范围只能够听到声音,所以耳根跟光明相两个是完全不能接触的。所以你说你跟光明相不结合,就好像耳根跟光明相一样,“了不相触”。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这样,你的见分连光明相都看不到,你怎么去甄别、怎么去分辨到底它有没有合或者是不合啊?你根本没办法判断。所以我们心跟光明相不和合,是不能成立的。

这以下再作一个“结示例余”。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黑暗相、通达相乃至于群塞相的道理,“亦复如是”。

“非不和合”给我们的启示是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忆念佛菩萨跟忆念五欲的境界,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的确会产生作用。你看我们念佛,我们念佛是一种本尊相应法。我们这一念心——能念的心生起强烈的皈依心,“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慢慢进入到这种无量光、无量寿的大功德海,你可以说不和合吗?

我之前也讲过一个公案,这是台湾一个实际的例子。在三义,有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到台北去办事。晚上回来到了三义的时候,突然间整个交流道的灯光全部暗掉,她就听到一种很凄惨的女众哭泣的声音,那个母亲方向盘几乎要抓不住了。这个时候她女儿说:赶快念阿弥陀佛!大女儿念,小女儿也跟着念,她母亲也跟着念。三个人这一念心去忆念佛号,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啪!产生一道光明的相状。这个时候那个哭泣的声音消失掉,高速公路的灯光也亮起来。回去以后就没事了。第二天看报纸,高速公路在三义段,就在她那个时段,发生了车祸,死掉三个人。

其实这三个人,应该她们三个要死掉。她整个生命转变了,为什么?就是那个光明相救了她。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那个光明相救了她。那么那个光明相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你这一念心忆念佛陀的圣号嘛。如果我们心跟佛号是完全没有结合的,那怎么感应道交呢?阿弥陀佛有再大的功德都救不了你。为什么叫带业往生?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救拔你?就是他会产生影响,他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完全不和合。这也不对。

我们深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看你心中念头,你一天到晚想什么。你心中想的是三宝境,你心中想的是五欲的境,想的是阿弥陀佛的境,大概你未来人生生命的灵动就往那个方向走,因为它对你会有引导的作用。你来生大概会遇到什么人,也跟你的想法有关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你经常忆念某一个人,你跟他生命就容易有交集。你可以说你的心跟境没有接触吗?当然有接触。所以,我们的心是受到外境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够被外境所改变。

这个地方,十番显见的道理全部讲完。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两个原则:第一个,它是一种不变的体性。我们心要尽量离一切相,尽量不要受外在的境界干扰。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就是不变,守住不变的体。第二个,守住随缘的用。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要亲近一个好的因缘。你看我们这一念心,它会怎么样?它会受熏。你经常去忆念杀盗淫妄,你来生就出现三恶道的果报。你心中一天到晚想五戒十善,你来生就出现人天果报。你一天到晚想四谛十二因缘,你来生就出现二乘的涅盘。你的心经常想到怎么样去修六度万行,你就出现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所以我们这一念心的确会怎么样?随顺染净的因缘而出现十法界的差别因果,有随缘义。所以你要合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个观念抓到了,你就大概知道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怎么样调整自己。

不过,要以蕅益大师的意思,不变跟随缘,这个中道是很难抓的。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先求摄用归体,先求不变再求随缘,然后以不变应万变。比方说,我们讲非和合跟非不和合,其实你说你要完全做到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中道是很难拿捏的。我们一般在应用上是这样:当你在破恶的时候、当你在忏悔业障的时候,你要去观想是非和合,你的心跟一切法是“不和合”。当你要破恶的时候、你在调伏烦恼的时候,你要观察你这一念心其实没有烦恼,烦恼是一念颠倒生的,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它没有真正染污你的内心。所以当你在破恶的时候,你要用心与外境“非和合”的道理来摄受。但是当我们在生善的时候、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就要思惟: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和合的,我们一定要假借环境才能够修行,要借假修真。你说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都不念佛,那你怎么感应道交呢?没有因缘嘛。诸法还是因缘生嘛。所以,当你在修习善法的时候,你要用和合的道理来调整自己。所以这两个“不和合”跟“和合”,在破恶与生善的运用不一样。所以,这个道理你要能够巧妙存乎一心。你要随时把这个中道的道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善加运用,就看你自己怎么运用。

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 分二:辛一、总示;辛二、别明

我们看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

前面的破妄显真,其实只是约着见分,就着六根当中的这个见的功能,来发明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心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中道之义,是一个比较狭隘的见分而已。那么到这个地方佛陀是说,其实不仅见分如此,宇宙万法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善会运用,其实整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是一种即空、即假、即中,一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圆融无碍的道理。这个地方等于是会事入理,把宇宙的因缘法都会归到我们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前面只是约着见分来发明见性,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其实不只见分,整个宇宙万法都是这个道理。

好,我们看下面的两段:第一个是总示,第二个别明。

辛一、总示

【图二】

先作一个拢总的提示。这以下有四段。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个地方是把整个因缘所生的这些相状的内涵说出来。说:阿难!你今天尚且未能明了,这宇宙间一切的万法,姑且用五阴身心好了。就是我们过去由于业力而创造一个人的五阴身心,而这个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浮尘,是幻化相。

我们先解释浮尘。浮尘是一种飘浮在空中的灰尘。它是飘来飘去、可上可下,所以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你看,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每天都很健康,也不可能每天都生病。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生病;今天生病,过几天又好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处在一种动态中。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这个宇宙人生,整个宇宙万法像浮尘一样,它是飘来飘去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它不断在动、不断在动。

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这个我们再说明。如果生死是真实的,那生死就不能消灭了。它只是一种虚妄的相状,它不真实。就好像说魔术师拿一条手帕变出一只兔子,兔子变完以后再把它变成一只小狗,再变成一只小猫。其实就是一条手帕变来变去,哪有真实的兔子?哪有真实的小狗可得呢?也就是说,其实它就是一种业力的转换,所以叫作“诸幻化相”,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那么,身为一个动荡变化而且虚妄不实的五阴身心,它到底是怎么来、怎么走的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的解释是很独到的。蕅益大师把“当处”跟“随处”这两个字发挥出来。他说什么是“当处”、什么是“随处”呢?其实这两个处所是同一个处所。生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其实这个“当处”跟“随处”,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因为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受着业力的熏习,我们过去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就变成一个人的五阴身心;当这个业力的功能消失了,它也在自性当中消失了。所以我们整个流转没有离开我们的一念心性。

这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解释一下。比方说,我们如果把生命都回归到原点,其实我们生命是没有差别,你跟我是一样的。就是把心带回家,我们今天还它个本来面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平等的。那么为什么从平等中变成不平等呢?前面《楞严经》我们也讲过了,就是我们“仁者心动”。我们心开始“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动。每一个人动的方向不一样,有些人是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动,有些人往杀盗淫妄的方向动,有些人往菩提心的方向动。这个地方就是怎么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一动以后,就创造业力,由业力就开始出现果报。

你看,假设我们前生由于过去的业力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当处出生”,这个时候你就变现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思想。你前生的想法跟现在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一样。一个人换了果报体,想法就不一样了。换了一个位置,想法就不一样。因为你是女人,你是女人的思想。那么当你这个女人的业慢慢那个能量释放完了,诶,你前生呢?你找不到,那个东西不存在,觅之了不可得,“随处灭尽”。你又变成一个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你今生结束了,你没到极乐世界,因为今生的布施持戒到天上去了,你今生的果报也找不到了,你又变成一个天人的色身,天人的身心世界。这个就是所谓的“出生”跟“灭尽”,但是你都没有离开你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总而言之,这段经文所要说明的就是,在整个因缘所生法当中,它是当体即假,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什么叫“假”呢?因为它动荡变化;第二个,它虚妄不实,就叫即假。这叫“举相幻化”。

我们看第二段“剖相示性”。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此虚妄变化的相状,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真的能够做一些暂时的受用。但是当我们去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当我们要去探本求源的时候,我们发觉,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变的身心是不同的,你现的是男人的色身,她现的是女人的色身,男人女人又各式不同,但是其实我们的出处是一样的。我们最初的根源都是来自于一种清净不变的心体。这一点很重要!就是“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都是一种微妙的本觉的理体,从那个地方发动出来的。就是说,在这么多的差别相状当中,当我们把这个相状“还它个本来面目”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你说你看到一只蚂蚁,你也不要轻忽它。它暂时现出一只蚂蚁,搞不好你来生比它还差,因为它也有佛性。所以,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当我们把这个业力的因缘拿掉、我们要观察它本来面目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妙觉明体。所以,从这个观念当中建立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叫“剖相示性”。

这个地方是发明诸法的“即空”——它的不变性。前面是说明随缘性,这个讲不变。

好,这以下把它作一个总合。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前面的“浮尘诸幻化相”,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以下佛陀就明确地指出来,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

身心世界的开合,首先我们把心法开出来,就是“五阴”。这个“阴”就是积聚,色受想行识,每一个法都是积聚而成的。

“六入”,这个六入就是六根。六入跟十二处就是把色法开出来,合心开色,把色法开出来。这个六入为什么叫六根呢?因为六根能够摄入六尘,它能够把六尘摄入,来受用六尘,叫六入。

“从十二处”,这个十二处就包括了内六处跟外六处,内六处指六根,外六处是六尘,根、尘叫十二处。

“十八界”就是色心俱开,就是根、尘、识。为什么叫“界”呢?因为根、尘、识各有各的界限,眼根只能够去攀缘色尘来成就眼识,耳根只能够攀缘声尘来成就耳识。也就是,根、尘、识各有各的活动的界限。眼根不能跑到声尘去的,不可以。每一个根、尘、识都有它的界限。

总而言之,这以上的身心世界,整个相貌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在整个清净本然的不变的体性当中,我们讲不变而随缘。什么叫随缘呢?当我们的业力成熟的时候,就显出一期的身心世界来受用。当因缘别离的时候,这个身心世界就觅之了不可得。比如说,我现在这个释净界,你可以看到我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我有我的释净界的色身,我有我内在的思想、我的感受、我的意识的分别。但是经过几十年后,我的身心世界呢?业力释放完的时候,我释净界的身心世界就完全找不到了,你再也找不到了。这个就是所谓的因缘和合而显现,因缘别离而消失。这就是所谓的随缘义。

在整个随缘当中,其实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生命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它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我们在三界当中是来来去去的,一下子到天上,一下子到人间,一下子跑到蚂蚁去,生灭变化的,好像客人一样。但是这个客人当中,有一个主人是不会变的,就是这个如来藏性。

这个如来藏性,圆瑛法师说,如来藏性是具足四种功德:第一个,常住。常住的意思就是它本无去来。你在三界来来去去,我们这个如来藏性是没有去也没有来的。第二个,妙明。这个妙明什么意思呢?它不属于迷悟。它不是迷,也不是悟,所谓的迷跟悟都是生灭法。妙明就是它没有迷也没有悟,所以它永远不变。第三个,不动。就是它无有生灭。第四,周圆,表示它是周遍法界。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一种“妙真如性”。“妙真如性”是总结,它是一个微妙真实的本性。

所以说,我们看人生要看两部分,我们要养成看两部分:一个是变的东西,一个是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讲即空、即假、即中。当然我们先找到不变,从不变的地方再去创造一个变化的东西。先找到不变的家,然后从家里面再出来。

我们看最后总结。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一段,禅宗开悟就靠这句话了!在真实的心性当中,其实我们去找说,我们色身“去来”——来,死掉又去,又回到本性;从本性又出来、又去。或者说你是迷是悟,或者说你是生是死,其实从清净的本性来观察是了不可得。那只是一种虚妄相,永远不会干扰到你的真实本性。你生命不断地变,一下子变成蚂蚁,一下子变成人,一下子变到天人。不管你怎么变,你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就是那个真实的心性,它永远不会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可以成佛的主要的理由。因为你不管造什么大的业,对它都没有影响。假设我们的业真的会染污清净本性,那完蛋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恢复清净,那就完了。

所以这个地方,“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倒是有很多很多的开示,都讲得非常好,诸位可以去读一读。我们讲出其中蕅祖的一个观念来说明一下。

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你去参。你说,诶,我明明在流转啊。没有一个“我”在,那个“我”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没有一个“我”在。

你会说,诶,我变成一个身心世界。其实我们应该是这样讲,说我们的清净本性是本来没有去来,本来没有生死的。那怎么会有生死呢?那是谁在流转呢?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你那一念无明妄想在流转。所以为什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那个妄想,啪!破了以后,生死就没有了。因为你随顺妄想,你就看到生死。但是为什么妄想消失的时候,生死就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本来无一物”嘛,本来就没有嘛。为什么会有呢?因为仁者心动,心动以后就有。但是当我们心不动的时候,又恢复没有。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不是把生死去掉,不是。你如果还存在说把生死去掉,那你不是大乘佛法。它本来就没有你怎么去掉?我们修行是恢复本来面目,不是把什么东西拿掉,是把我们原来的东西显现出来。所以蕅益大师说,你不能够明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就不能够如实地修习圆顿止观,就不能够成就如来密因乃至诸菩萨万行。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圆三谛理,非常重要!我们不必去改变很多的外境,其实它都是你妄想变现出来的,因为你本来没有嘛。

当然,本经当中讲到两个东西:一个是妄想,就是攀缘心,虚妄的根本;一个是真实的心。其实它主要的目的,我们前面三卷半都在分别真妄——什么是客人,什么是主人;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化的。其实这三卷半都还没开始修行。到了后面的三卷半到第七卷,开始讲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就开始修行了,就开始正念真如了:我们开始怎么样去取舍,远离妄想、随顺真如,怎么样顺从真如。但是这个地方其实都还没开始修行,就是建立一个菩萨的中道观念——你要用什么角度来看人生才是最恰当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不变中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你先建立这个观念。

我们大乘佛法大概在断烦恼时,都不太习惯也不强调用激烈的手段。我最近看一本书,可能有些人看过,一个美国的作者写的,书名叫作《秘密》。很多人看过,这是美国很畅销的书。我花了一段时间读了一下,觉得它很多观念跟我们大乘佛法中道很像。我们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心理学家说,你讨厌一个人,你不能一直讨厌他、一直讨厌他,那样你会受伤,你的身体不会好。你只要远离他,不要想他就好了。你讨厌一个人,你心中一直想他,然后一直释放你负面的力量,到最后你会产生反作用力,伤害到自己。

所以我们为什么讲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为什么要讲没有真正的烦恼可断?你看声闻人在断烦恼,他是非常极端的。那极端的方法,在断除烦恼的时候,某种程度也折损我们的菩提本性,就错损菩提嘛。古德讲的,变成一种灰身泯智。所以,在面临恶法的时候,其实你不要刻意太断灭它,因为它没有真正染污你嘛,你不用紧张嘛。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好。所以你看,为什么大乘佛法在断烦恼以后不产生负作用,而小乘人断烦恼以后却变成一种灰身泯智?他就是一开始没有学好中道实相的道理。虽然他刚开始用很激烈的手段,用很猛烈的药把三界的爱取断了,但是它后面的路很难走,非常难走。你看看《法华经》,他后面的路很难走,因为他种性搞坏了。

所以,要走菩提道之前,你要先了解到底生命是怎么回事,你应该怎么去断恶修善,要用什么样的观念会让你最快速,所谓的“不历僧只获法身”。“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的确是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天台宗说的种性。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断烦恼,会对你产生影响。所以这整个大乘的根本在建立大乘的正见,要不然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研究《楞严经》干什么!就是能够很正确地去看人生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训练自己产生双向思考——不即不离,我不随顺你,但是我也不刻意地排斥你。我不随顺你,断灭不得,但是也随顺不得。我希望这种中道实相,诸位好好去体会。其实后面还会不断地说明。你养成这样的思考,对你以后的修行很有帮助,你会快速成佛。

喜欢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m.ayshuwu.com)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爱乐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扶阳传奇王者荣耀:大神,快接招穿越七零:带着系统发家强国医路青云无错版蜜糖不如你甜美我在修仙界搞内卷法术真理我从地狱来快穿之咸鱼她躺赢了全能修炼系统我家honey超能撩林夜是什么小说夫人她梦醒获预知,顾总请小心这个反派太过深情大明之雄霸海外重回1998,小青梅是个粘人精快穿:救赎黑化男配后被娇宠了双魂冰心劫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锦绣深宫:帝君娇宠寒门后
经典收藏羊妻逆袭:调教狼王当奶爸穿成恶婆婆咸鱼翻身粘锅上了这个精灵世界有点奇怪仙君,快别修你那破无情道了开局被流放,狂扫京城各仇家府邸斗罗:开局穿越密室,继承千寻疾穿越女特工,我家王妃拽爆了帝少追爱:女王别想逃最好d遇见洪荒:穿越申公豹,开局叛出阐教观一方姹紫嫣红小时候的张英雄轻尘栖弱草之异世侧妃愿为裙下臣之奉主为帝豪门校园神奇宝贝:华丽大赛之巅峰对决麻衣相士心思不在朝堂中只想与妻去修仙主母二嫁!病弱王爷你有喜了从超神开始的英雄联盟
最近更新唐诗宋词漫话年代重生,满级大佬混进国家队怀崽死遁后,太子爷急红了眼吃瓜小知青七零作精娇又撩,禁欲糙汉被拿捏杂文奇谈玄学傻妻掉马后,全球大佬排队宠无限诡异:来自高纬度的回信人在西幻,我真不是魅魔此意非非绝世神音师,音动天下浮世梦华住手,也不看看我是谁莫笑相公痴斗罗:我带着史莱克全员成神穿越后我制霸人兽两界的美貌圣黛:好姑娘你一定受了委屈师父命我下山寻夫墨螭传江澄重生后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